加强村医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医疗保障能力
时间:2020-11-25
来源:
村医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常见病诊治的职责,村医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笔者最近走访了金神卫生院及金神镇杨塘、塘桥、包圩等村卫生室,就金神镇村医队伍的现状、保障能力、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调研,现对如何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保障能力谈点个人意见。
一、金神镇村医队伍基本情况
金神镇目前有乡村医生39人(含返聘村医1人),男乡村医生28人(返聘 1人),女乡村医生为 11人,男女比例为2.8:1 ;55-60岁 1人,50-54岁 6人,40-49岁 21人,30-39岁 11人,30岁以下的0人;执业医师(含中医)6人,执业助理医师(含中医)15人,乡村医生18人,队伍结构不合理。按照金神镇农村人口6万人计算,每千人村医数仅为 0.63人,远低于每千人配备1名村医的标准。
金神镇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3个方面:公共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和日常运行经费补助、一般诊疗费等医疗业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收入按照2018年核定的辖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口每人28元的标准拨付给各卫生室;药品零差率补助按农业户籍人口每人每年补助5元(不足1000人的按照1000人补助),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日常运行经费3600元;医疗业务收入方面,对进入门诊统筹的门诊人次予以每人次6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根据需要允许收取每次7元的出诊费用,其他收入因各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辖区人口、交通等因素不同,各卫生室的医疗收入存在差异。
因各村卫生室服务人口数和在岗村医人数不同,加上医疗服务能力差异,村医的年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较多的村医收入在10万元,较少的在3万元左右。
二、当前村医队伍存在的问题
服务能力不足。一方面,村医数量与工作量不对等,由于人员有限,工作量大,加之村民居住分散,现有村医很难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是村医的业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不对等。群众希望村医是“什么病都能看、什么病都能治”的全科医生,但现有的村医队伍素质偏低,大部分村医临床经验不足,在远程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电脑、心理诊疗等,大多数村医力不从心。
村卫生室引不进留不住“医学人才”。村卫生室地处偏远,工作条件艰苦,岗位缺乏吸引力,大中专毕业的医学生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医收入与村两委干部、乡村教师差距甚远,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导致村医放弃岗位到城市打工或另谋职业。因此,村医队伍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整体素质明显萎缩的状态难以改变。
村医工作环境较差。基层医改以来,村卫生室由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同时村卫生室又是村里不可或缺的服务窗口,但对村卫生室的硬件投入都很少,缺乏基本的管理维护经费。大部分卫生室多年来没有修缮和翻新,导致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难以维持日常工作的正???。
三、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村医队伍建设力度。村医是农民身边的“健康守护人”,为农村群众提供着便捷的医疗服务。要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落实。制定村医培训计划,按照“村来村去”的原则,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对在职村医和愿意从事村医服务的年轻人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定向招录为村医,提高村医的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到村卫生室执业。
(二)提高村医工作待遇。全面落实村医各项待遇政策,逐步完善补偿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提高村医工资待遇,提高村医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探索建立村医“严进、优转、劣汰、老退”机制,稳定、提升村医队伍,确保医疗卫生网络“网底稳定”,切实保障群众健康需求。
(三)改善村医工作环境。明确村卫生室的公益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将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内容,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双管齐下,建好村卫生室,确保其正常发挥职能。 (吴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