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要从“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抓起
——关于促进乡风文明的思考
时间:2020-11-2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作为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我对如何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非常关注,带着这个问题,我深入部分村、组、农户,结合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当前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变化进行调研,力求找到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好方法。我认为:乡风文明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
农村群众的思想现状
(一)令人可喜的变化:
1、农村群众致富意识增强了。大多数群众结合农村实际、个人实际发家致富,立足农村创业的人多了。金神镇18个村中都有承包400亩以上田地本地村民,仅杨塘村一个村就有40多个大小不一的包田大户,农民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情绪高涨。
2、农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人多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普及,人们相信科学、渴望科学的愿望明显增强,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应用,如电商销售、智慧农业等极大激发了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金神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的农技培训班,每次人员爆满,参与学习、购买、运用新技术、新机械的农民越来越多,全镇仅用于施肥、喷药的无人机就达100多台。
3、农村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升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了,企业欠薪到劳动保障部门寻求维权的多了;邻里纠纷走进基层司法所寻求调解的多了;个人生活中感受到不公平和委屈,网上发帖的多了。无理上访、闹访的少了,遇事依法维权已成常态。
4、农村文明新风正在形成。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宣传的深入,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加强;村级“一约四会”逐渐得到群众拥护,文明新风在兴起,农民群众普遍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5、农村群众关注基层服务多了。农村群众对基层干部办事公开、公平、公正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对村级事务管理、监督的多了,对农村群众的低保、五保户的评定、“四好农村路”建设、安全饮用水工程等一些民生工程关注、监督的力度加大。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1、少数人热衷个人利益、淡漠集体利益。少数农村群众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对涉及个人和家族利益的问题誓死力争,对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利益的问题则漠然视之。
2、少数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大部分农民都有再发展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但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约束,少数人满足于“过小日子”,不愿再创业。
3、少数人腰包鼓了、思想俗了。随着家庭经济富裕,不良习俗也有所抬头,赌博风、攀比风、吃喝风、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一切向钱看”的意识渐浓,“日子越过越好,人情越来越淡”,邻里互助、好家风传承、文明礼让等社会氛围有所淡化。
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农村基层对群众的思想工作重视不够。少数基层干部认为“群众思想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不像经济指标那样硬打硬、有可比性”,存在“可抓可不抓”现象;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也是流于形式,打个会标,拍拍照片,实际效果重视不够。
2、群众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不多。开展群众的宣传思想工作不少都是:开个会,做个报告,搞个宣讲,没有针对性,没有感染力,宣传教育方法形式没有与群众文化素质、接受能力相匹配;宣讲的内容没能结合农村实际,没与群众所想 所盼相一致,效果欠佳,有时出现“听着高大上,实际不接地”,甚至出现“上面讲得津津有味,下面听得一头雾水”。
3、农村思想宣传阵地作用发挥不佳。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少农家书屋缺实用性图书,农民群众看书读报难,学知识、学文化、学农业科技难,有的村乡村大舞台一年到头没有一个群众性活动开展,仅成为参观的“景点”。
4、先进典型培育发掘不够。对农村移风易俗、文明礼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不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宣传教育不多,“好家风、好家训”典型家庭的搜集、宣传不够。
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的措施
笔者认为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应该坚持“群众为主角”的原则,通过引导、发动群众自觉自愿参与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中来,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从而实现“人人文明,乡风文明”的目标。
一要建好活动场地。以完善城镇功能为抓手,建好城镇居民的文化活动场地。建好镇级市民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让群众有参与文化活动的场地;完善体育设施,建好公共健身中心、各类球类场地,让群众有体育健身的场地;建好镇综合文化站和老年学校,完善各功能室基础设施,让群众有发展个人爱好的场地。
二要开展“走心”宣讲。各类宣讲活动要更接地气、更易于走进群众心里。一是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引导“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结合传统节日、农村习俗开展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宣传,如在清明时节开设森林防火宣传讲座,让村民知晓防火的重要性;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宣讲,提倡勤俭节约、新事简办;二是将理论学习、农技培训改到田间地头,实地学习,现场操作,亲身体会。三是以身边人说身边事,邀请农村“五老”、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身边“好人”,讲解村规民约,叙说好人事迹,传授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
三要培育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用典型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引导人;积极开展“身边好人”“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评选活动,并建立奖励机制,对先进典型既要予以表彰、广泛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逢年过节组织慰问,在社会上营造崇德重礼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敬先进、学典型、做榜样。
四要发挥阵地作用。要以农家书屋、镇图书分馆为阵地,开展阅读演讲、开设阅读讲座、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吸引群众走进书屋,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以镇、村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开展各类普法讲座和面对面宣传,提升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将法治精神内化为生活方式;要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中心,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居民文明礼仪素质、文明习惯;要以文化乐园、文化健身广场为平台,多开展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重点培养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让文明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当文明已变成一种行为习惯,乡村文明必然慰然成风。(王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