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救灾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时间:2021-12-1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应急救援是人民生命财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一项涉及安全和造福公民的重要工作,必须充分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长期稳定的大局。因此,各级应急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构筑安全防线,着力深化改革,在全民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技能,着力提升救灾能力,全面建设美好生活。
一、深化改革,提升应急救灾能力
一是完善基本设施建设。城市、乡镇和街道须建立统筹管理的应急、消防、救援设施,社区和行政村必须配备专职和兼职应急救援队。同时,必须加强队伍管理,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其他单位的大型行政、公共安全、治安控制和应急管理的职责;完善基层消防、安全检查、宣传培训、联防联治、责任报酬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应急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测和评估,实行乡镇和街道应急分包制度,促进日常检查、控制和评估机制的实施。
二是要把基层群体预防结合起来。加强城乡社区应急工作。重点是增加对社区应急设施、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的投资。在城市和农村社区实施家庭共同防御体系,需要政民合作,并在所有农村和城市社区建立志愿应急组织、建立公约,全面落实应急、消防策略,向农村、城乡社区公安机关下达应急、消防任务,积极落实应急、消防措施。
三是健全消防信息化保障。积极整合应急资源,完善应急力量、应急预案、应急物资、专家和社会资源数据库,分析评估灾害和事故。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省、市、县应急中心联系,建立以拯救生命和财产为重点的综合指挥交流平台。用于移动执法、经验咨询、风险报告、安全评估和在线培训,应急部门配置配备现场摄像机和音频功能的执法设备,通过信息化提升提高应急执法水平。
四是应急新技术新产品的保障。积极推动和支持公共安全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发展危化、矿山等与一般安全领域相关的防护、处置和救援,高层建筑人口稠密地区,以拯救生命为重点,为防火提供技术支持。红外式感应、楼层显示器、自动报警锁定、独立报警、电子巡更等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火灾风险。
二、继往开来,着眼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不断进行职能优化。突出隐患,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应急部门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执法是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务。全体应急执法队伍要不断优化角色,严格执法、科学执法,严格“安全生产”把关,积极推进社会“网格化”安全功能体系建设,共享网格化管理,构建安全生产群防群治网络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群,促进一方安全和谐发展。
二是加强联勤防控工作。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领导思想,以控制重大安全隐患为重点,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完善全社会、各部门综合预防管理机制建设,由有偿被动型向完全主动适应型转变,目的是严格控制安全生产情况的专业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分工,并有效提高应急管理和救援的能力,以此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服务水平,顺利实现全领域应急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和经济行为者自救能力的提升。
三是大力开展实战演习。加强实战演习,目前应急救援种类多、行业广、专业性强,应急救援模拟受到重大限制,应急管理者行业分布广泛,难以集中统一组织培训,导致业务水平不平衡。因此,要根据本地区救援现场和救援队伍的实际情况,摸索建立专门的模拟训练机构,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模拟训练机构建设的投入,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科技练兵,确保救援队伍得到良好的训练,以实现战略目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深入群众,组织全民应急知识培训
一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知识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目前,应急专业理论培训已不能完全满足救援任务的需要。首先,专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难以将其用于应急管理和救援目的,这需要定期组织学习,以更新应急理论。
二是全民应急知识普及。近年来,结合全国多起安全事故教训,防范公共安全事故,教育传播应急安全知识常识,让全民知晓、学会各种规范行为习惯刻不容缓。这是社会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需要,也是全民素质提升的需要,更是新时代人民奔小康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提升的需要。
应急救援工作作为人民生命财产的最后一道防线,肩负着全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各级应急部门应进行思想、技能以及与群众合作关系的整体质量提升,进而实现全面构建安全长城、共筑美好生活的目标。(项世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