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基层治理 建设平安幸福龙眠
时间:2021-12-30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龙眠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培育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工作。
一、基层治理现状及成效
(一)基层党建全面加强。以打造特色“党群服务中心”和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作为全面加强党的基层阵地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大党建经费保障力度,着力打造功能务实管用、设施配套齐全的“红色党群阵地”,更好服务群众。扎实推进“美丽党建”品牌建设,整体部署,同步推进,多措并举抓党建。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题,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引导各村(社区)根据“美丽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做到有典型、有特色、有亮点。
(二)共建格局逐步形成。制定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施意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协商议事制度,坚持基层事务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组织群众评议,引导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村规民约、院规院约、协会和合作社章程,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明确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与驻本区域内单位党组织职责,引导打破壁垒,强化组织纽带、利益联结和资源共享。鼓励农户以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入股参与项目建设,与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法治乡村持续推进。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面覆盖,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纠纷化解等常态化开展,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了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矛盾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对标建成1个街道级综治中心、1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配备专兼职网格员50名,全面构建了市、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网格管理实现全覆盖。
(四)文明建设成效初显。坚持以德治村(社区),制定出台《龙眠街道关于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指导意见》,为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提供了指导基础,切实推动了移风易俗。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传播弘扬君子文化、乡贤文化,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道德示范效应,持续提升了村(居)民人文精神、社会风尚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有的村(社区)党建工作滞后,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思想建设“虚化”;有些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政治领导能力不强,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有些基层党组织成员不同程度存在“本领恐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缺乏,“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等不足;部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有“同质化”现象,对本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空间美学运用不足,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显示度不高。
(二)乡村产业培育发展不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且流转、退出局限性较大,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部分项目落地的可行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产业链单一,更多仍处在简单的“种植—销售”模式,缺乏深度开发,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人才引进渠道还不够通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缺乏,带动效应明显不足,极大限制了乡村农业品质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的创立。
(三)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不足。近年来,龙眠街道在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实现了在辖区范围内以“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位一体”的模式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街道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信息搜集报送管理体系。这个系统现在已经完全融入“文都e家”这个城市社会治理平台。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综合治理更需要强大的信息量作为支撑,而如社区矫正、涉毒人员等保密性的需要,基层治理人员在推进工作的时候因为信息把握不准,容易被动,如何实现有选择性的共享是个待解的课题。
(四)乡村德治、法治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节目对村民的吸引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文化活动中心使用率偏低,文化生活形式较为单一;部分村(居)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法治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干部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处理一些工作或者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对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重大事务、重要决策的讨论商议有所顾忌,支持配合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战斗堡垒。街道紧扣新时代对社区、村“两委”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针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第一时间刷新知识储备,跟进意识观念。做好换届“后半篇文章”,梳理汇总基层党建、村务运转、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组织社区、村干部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争做群众心中的“百事通”。创新探索“四建融合”模式,通过建立党建带群建、党建带社建、党建带创建“四建 ”融合的联系沟通机制,不断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朝着特色化、常态化发展,形成优势叠加、合力倍增、共促提高的良性发展态势,基层组织力显著增强,推动各项工作提档升级。
(二)完善村级监督,防控廉政风险。在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和党风廉政、纪检监察信息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监督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三)坚持从严从实,提振干部作风。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制定完善领导干部包村联企、机关干部结对扶贫帮困、重大项目跟踪服务、信访积案“五包”等措施,街村干部自觉将工作重心前移,努力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感情在一线融合。这种“实打实”的”一线工作法“,务实高效而又“接地气”,密切了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更是频获群众的点赞。
(四)创新网格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今年以来,龙眠街道在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新成立的街道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信息搜集报送管理体系,把信息预警前移到第一线,确保了各类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掌控、第一时间调处,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注重法治宣传,创建平安村居。各社区、村以创建“平安村居”为契机,将法治建设与村居日常工作相结合,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充分利用党建电教室、宣传栏、文化墙等阵地,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党员志愿者和法律顾问或设置法制宣传展台或进村入户为村民们讲解宪法、继承法及婚姻法等法律知识,使辖区居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
(六)坚持内外兼修,塑造美好乡风。街道指导各村通过积极挖掘培育本土乡贤文化,把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请上“道德讲堂”,将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和街道综合文化站作为宣讲乡贤文化的主阵地,把乡贤文化和乡贤精神转化为口耳相传的话语引导,引领文明新风,设立党建文化广场,乡贤理事会,用发挥老党员、乡村好人、道德模范等新乡贤在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文明倡导和干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农民群众身边典型的引领示范,有效涵育文明乡风。 (龙眠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