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桐城新闻网 > > 专题栏目 > 推进“双招双引” 加快进军全省“十强”
桐城:实施八大行动 加速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时间:2022-01-24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2022年伊始,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重返“全省十强”目标,对标天长、学习新昌,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实施八大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打造先进集群。围绕提升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我市推深做实“链长制”,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包装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力争建成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集聚区。
实施园区扩能行动,做强载体平台。我市支持桐城经开区推深做实“三园四地”建设,加速壮大节能环保和汽车零部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加强与苏浙沪等地开发区合作共建;引导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双新产业园精品包装、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7大产业集群专业镇特色化发展,推动范岗装饰材料、新渡新城科技等产业园如期开工建设,推进双港镇软包装特色小镇及青草健康防护产品、金神机械制造、大关智能瓶盖等产业园建设。
实施规模再造行动,提升发展质量。我市开展领军企业、核心企业、骨干企业及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举办“企业家日”等活动,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支持企业家的发展氛围;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强化与企业家直通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难题,“一企一策”给予重点帮扶和关注;鼓励同类小微工业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引进企业早投产达效。通过培育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加速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上台阶”。2022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7家。
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扶持做大做强。我市鼓励支持企业“三品”培育,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遵循“双创—高成长小微—专精特新— 冠军—小巨人”梯度培育路径,培育一批深耕细分市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企业领航工程,通过扶大扶强、上市培育、兼并重组、招大引强等多种手段,培育一批“群主”“链长”企业,力争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牵引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含金量”,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力争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加速转型升级。我市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推进“皖企登云”,推广“机器换人”,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场景应用,支持绿色包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一批数字化改造项目,力争新增企业上云50家,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家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行动,培育创新主体。我市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放大合工大(桐城)研发中心平台效应,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实验室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科研攻关,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以上,开发省级新产品、首台套3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新增高新企业1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高新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实施绘图建库行动,招引优质项目。我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理念,围绕七大产业链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和对标产业企业库,大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牵引性项目;坚持每季度项目集中开工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坚持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推进中鼎汇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鼎智能装备大型带式输送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建材新能源、攀登输送装备、金科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努力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施育才引智行动,助力创新创业。我市深入实施“文都英才”工程,借助在外桐城籍人才人脉优势,坚持柔性引才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围绕新生代接班、高管能力提升、创业新人赋能,举办“体悟实训”专题班;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支持各类职业院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与安徽创新馆对接,探索设立安徽科技大市场桐城分市场。 (王奎 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