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高标准立体化建构文化生态体系 助力桐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9-16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传承弘扬桐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人文兴市”战略,奋力打造“人文胜地”,助力桐城高质量发展,值得深思,因此建构桐城文化生态体系意义更显重大。
有利于文化强市战略实施。安徽文化大致可分为皖文化、徽文化、淮河文化,桐城文化作为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建构桐城文化生态体系,旨在借助“文化强国”战略,坚定文化自信,落实“人文兴市”战略,奋力打造“人文胜地”,传承弘扬桐城优秀文化,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和创新桐城文化,如六尺巷的“礼让”文化、桐城派的“经世”思想,让桐城文化根脉不断得以涵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推动桐城文化全方位活起来、火起来。
有助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桐城作为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的组成部分,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文旅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在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崭露头角,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坚强的文化支撑,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全面把握新经济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文旅经济新动能。因此,建构桐城文化生态体系,正是打造长三角文旅体验优选区、合肥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基础之一。
有益于打造县域发展样本。桐城作为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都”之名享誉海内外,是国内县域文化的典型之一。桐城文化生态体系建构,不仅关乎桐城本身,也对安庆、安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桐城文化名片和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基础,理应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实现高质量的重要依托和动力源泉,最终将桐城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县域发展样本。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利用好桐城文化这一重要的资源加快桐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桐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结合桐城实际,如何高标准立体化建构桐城文化生态体系,助力桐城高质量发展,个人认为应从文化研究、文化创意、文化服务等方面发力,做好“全力、聚力、合力”文章。
全力建设桐城文化研究高地。建议综合相关机构文化职能,统筹设立桐城文化研究院,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入驻,致力桐城地域文化研究、文化创意研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增强各界对桐城历史、文化、血脉的认知与认同。设立桐城文化高峰论坛,联合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三年开展一次,邀请桐城籍专家学者、研究桐城文化的专家学者来桐研讨或赴合肥、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发挥名人名家效应,提升桐城文化综合影响力,打响文都品牌。同时通过本地挖掘、人才引进,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传帮带,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实现地方文化研究人才有序更替,为桐城文化传播发掘,储备人力资源,形成知识服务中心,组建智库服务平台,助力文化研究高地建设。
聚力打造省域文化创意中心。以桐城文化为枢纽,深度挖掘桐城文化价值,放大文都、桐城派、六尺巷、黄梅戏等重点IP效应,提升桐城文化软实力,培育壮大桐城文化创意产业链,提前布局设计、生产,打通流通、消费等环节,充分利用省内外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创新、品牌优势,培育引进重点优势文化企业,打造出具备规模化、集聚化、数字化的“一区、一园”运营模式,“一区”为六尺巷历史文化片区,“一园”为中国文园(桐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桐城文创矩阵,不断丰富产品设计,优化品牌宣传方式,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借此打造省域文化创意中心,培育桐城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助力桐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合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统筹全市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政府、社会、个人合作,保障资金投入,将公共文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优化“文都讲坛”等公共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桐城文化馆、图书馆新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桐城剧院改造提升,加强桐城重大历史题材和重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改善文化民生,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张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