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推动乡镇卫生院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09-21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一、 概况和建设成效
2009年新医改以来,乡镇卫生院先后经历了“人、财、物”三权上收、收支两条线管理到定额定项补助等财政供给方式改革,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改革举措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加了用人的灵活性,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功效,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验证了体制机制的优越性。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求和期盼相比,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 存在问题和不足
1、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多年来没有大的改观,比较陈旧,布局不尽合理,医疗服务区与公共卫生服务区等功能区不能有效分开,住院病区、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和相应特色专科建设等硬件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
2、软件整合质量不高。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了诊疗HIS系统、智医助理系统、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预防接种系统、妇幼保健系统,软件系统较多较分散,市级医院诊疗数据不能直接进入健康档案系统,辅助检查结果数据乡镇不能实时共享,乡镇的公卫数据市级医院也看不到,在县域范围内没有更好的发挥现有医疗、公卫系统数据作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化平台需要有效整合,实现上下联动,信息畅通。
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近年上级招聘、选调对基层人才的虹吸作用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基层人才紧缺,乡镇卫生院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口腔、五官和中医类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4、公卫服务还有短板。基层卫生院技术力量薄弱,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不足,哨点预警作用不敏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优质服务团队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主导作用。
5、“三医”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保卡、医保卡、健康卡涉及人社、医保、卫健三个部门,部门之间需要完善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大数据需要互联互通,才能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便利,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使用给年轻人带来了便利,但老弱病残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智能手机使用率不高,需要照顾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
6、内涵建设亟待加强。乡镇卫生院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很好地落实精细化管理,自身内涵建设薄弱,学科建设滞后,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特色科室和品牌效应不显。业务水平不高,对危急重症的处置能力较低。
三、 推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1、 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硬件建设,使硬件更坚实。本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存在的严重薄弱环节。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针对性地夯实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加大医疗设备和防控设备的投入和配备,充分发挥医疗检查设备支撑作用和医疗应急床位、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优化救治流程,着力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县域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尤其是加强应急体系硬件建设、信息平台、实验室诊断、救治应急物资储备、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规范化建设。搭建坚实的医疗卫生健康防护网,为健康桐城提供扎实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保障。
2、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区域内医联体的作用,建立双向转诊和卫技人员交流合作,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救援、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健康综合监督等方面的信息共享、联防联控上下功夫,强化医疗共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技术帮扶和交流合作。发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作用,采取“县帮乡、乡帮村”,医疗“技术指导+合作”的模式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建设信息化分诊和远程系统,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协作联动,节约运行成本,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实现患者就医和公共卫生响应便捷高效。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让人才更稳定。拓宽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渠道,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委托培养的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培养,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函授学习,选派优秀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医技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区域诊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放宽用人限制,适度超前谋划,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招聘本土化的人才,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前景,为基层留住人才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中医、五官科、口腔科、眼科等基层紧缺实用型人才适当放宽招聘条件。扩大专业人员规模,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拓宽人才就业渠道,提高薪酬待遇,注重职业前景规划,减少人才流失,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三医”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县域内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尚未有效建立,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工作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当增加基层用药采购品种和品规,贴近群众用药需求。解决县域内数据互联互通,增加群众就医便捷感,需要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推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来支撑。
5、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针灸、推拿、拔罐、中药贴敷、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于缓解慢性病症效果好,群众容易接受,同时硬件要求不高,在乡镇卫生院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举措。
6、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优质服务团队。一是提高基层管理者对大卫生、大健康的认识,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既要有大的思维考量,又要有精细化的布局路径,对卫生院中长期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二是提高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政策制度框架内合理收取和使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通过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打造一批扎根基层的优质签约服务团队,实行准入制和黑名单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在团队中的主导作用,适时建立全科医生工作室,落实全科医生津贴。三是打造一院一特色,一院一专科。根据每个卫生院的实际,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探索建立诸如老年医养结合中心、慢病康复中心、中医养生保健馆、全科医生工作室、口腔科、肛肠科等1-2个特色科室,长期坚持发展,培育成长一批本土化的临床医疗和卫生保健专家,彰显品牌效应,对周边形成一定的辐射,给予政策倾斜,提高薪酬待遇。四是通过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在县域医共体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推进乡镇卫生院日间病床按病种付费试点,优化就医诊疗机制,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吕亭镇卫生院 江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