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桐城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时间:2022-09-24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围绕打造“智造名城”“人文胜地”,桐城把脉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实力和民生福祉双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等荣誉。
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本质要求。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发挥生态优势的主要面向,努力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共同发力,一体化推进。
一、发挥生态优势
完善体制机制。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改革举措,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我们亟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生态资源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更大力度发展和运用碳市场,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制度。这是事关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的重要因素。
推动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束缚或羁绊,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特别是要摒弃在传统工业文明和走现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在自然观、发展观、利益观、价值观等层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并坚持用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创新性思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规划与绿色设计,推进绿色投资与绿色建设,实行绿色生产与绿色流通,倡导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与“含金量”共同提升。
实施改革创新。我们应当通过实施绿色发展的各类创新试验,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推广,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保障改革创新取得实效。例如,加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特别是行业企业在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碳中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动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实践创新。为了有效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更好地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当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构建、绿色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绿色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颠覆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综合发力。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努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通过拓宽社会多元参与渠道,吸引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为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广泛而持久的支撑面和动力源;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通过开发生态公益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溢价产品和发展绿色产业等方式,形成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流通、绿色创新和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桐城工业以“三小”产业开始,奠定了桐城工业基础,要想让“桐城制造”向“桐城智造”迈进,必须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实施精准招商,推深做实产业“链长制”,现已形成绿色包装、机电装备两大优势产业,以及医工医药、硅基新材料、生态家纺等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仍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而且开辟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只有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把握生态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道理,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加快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强化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需要强化制度有效供给和制度创新。首先,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农业是桐城传统产业,一批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大户带动农业产业化、绿色化发展,构筑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图景。桐城小花茶是明清贡品,桐城围绕“提质创牌增效”,大力推广山区人均一亩茶,让小花茶走出安徽,面向全国。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百鸟翔集、鱼跃人欢,菜子湖国控水质断面水质连续3年达Ⅲ类以上,全市三山三水三田园的地理格局更加灵秀,借引江济淮工程,抽水蓄能电站道路系统,打造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保护并巩固生态优势。其次,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优势互补,扩大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制度供给,为打通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撑。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和政策,让绿水青山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
三、利用文化优势
文都桐城有“院士之乡”的美誉,桐城中学有人才摇篮之称,今年是桐城中学建校120周年校庆,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金秋十月,桐城将迎来一场人文盛事。从“十一五”开始,桐城就把“人文兴市”列入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人文资源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内涵。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桐城日益兴盛的“人文”为更多的人津津乐道。正在恢复修缮的六尺巷片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计划今年10月1日开放局部展馆,“六尺巷故事”将走出文字,复活在现实中。桐城全域旅游串起了红色主题游、山水休闲游、文化研学游等精品线路,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桐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振文化软实力,一批场馆、名人故居得到修缮。走在桐城街头,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无不述说着桐城文化的质地和文脉的延续。
从桐城走出去的5000余名博士、20位院士是桐城的富矿,桐城积极实施人文招商,加速转型跨越发展。目前,已有中建材、中核集团、中国中车、中交建等多家央企、国企在桐投资兴业,一批批资金、技术、项目加持,整体提升了桐城工业经济的实力,激发出创造活力。
因此,桐城应当从以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重点领域出发,抓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双重提升,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香铺初中 朱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