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征文】三手”齐抓助力移风易俗
时间:2022-09-2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渐渐强起来、农村日益美起来、农民逐渐富起来,但一些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的现象依然存在,既浪费个人财富,又损害社会风尚。一场“红白喜事”下来,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但耗费大量的钱财,而且也使当事人和亲朋好友精疲力尽。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口袋鼓起来了,有条件也有能力。另一方面“以义为重”“人情大于天”的传统思想,民间对人情来往非常看重。另外攀比跟风心理也助推了这些陈规陋俗的发展,特别是订婚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潜意识里大家觉得一生只有一次,都想办得比别人更风光更热闹。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推动移风易俗,惠及千家、福泽万户,引领文明、弘扬新风呢?这就需要我们“三手”齐抓,多管齐下。
扎“本手”之根。“本手”是基础,是根本。群众作为“本手”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移风易俗要做到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是村规民约要约出“新风尚”。要加强“一约四会”建设,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把乡村党员干部吸纳到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理事会中。二是党员干部要当好“带头人”。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形成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使“其身正,不令而行”成为现实。三是家风建设要涵养“正气风”。家风是作风的臂膀,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可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创建文明家庭户,修订整理历史珍藏家训。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使民间道德设奖蔚然成风。鼓励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捐赠给公益事业,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去“俗手”之杂。“俗手”是无益,甚至有害。推进移风易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急于求成,难免落入俗套,背离初衷甚至南辕北辙。只有摒弃无益有损的“俗手”,着眼实际,才能杜绝以固定式、跳跃式的方法推进移风易俗。一是要注重舆论引导。要给移风易俗足够的时间,循序渐进。一方面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纸质媒介,也可以通过“三微一端”、出租车LED屏幕、公交车车载电视、公交站台以及各公共场所的宣传栏进行全覆盖宣传。另一方面可以组建移风易俗讲师团,深入社区、村居、文明单位开展大宣讲活动,让移风易俗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注重正反典型。在移风易俗推进过程中,对于做得比较好的选树典型进行宣传和报道,形成“跟学做”示范效应;对于大操大办的不文明行为也要选取反面典型,点名批评教育,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声讨陈规陋习的氛围,让原本想改而不敢改的群众放下思想负担。三是要注重容错纠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不履行移风易俗相关制度的村民,我们也要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机会,而并非进行一刀切式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才能使移风易俗推行得更加顺畅和人性化。
创“妙手”之花。“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是创造,是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新工作思维观念,才能让移风易俗与时俱进。一是建设一批公益基地。依托文化礼堂建立农村家宴中心,使其成为农村群众简办婚嫁宴席的集中服务平台,在当地景区设立婚事新办点,打造公益婚礼基地。二是推出一批婚庆服务项目。鼓励引导酒店推行简约婚礼套餐制,鼓励婚庆公司推出“一站式”婚庆服务,推动简约婚礼进文化礼堂、婚宴套餐进乡村活动。三是实施一批殡葬惠民项目。实行“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城乡所有居民死亡后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政府承担。实行绿色殡葬奖励制度,对采取海葬、树葬等生态节地葬的,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推进“互联网+祭拜”新模式,在生态化改造过的墓碑上设置一个二维码,手机扫码即可登录墓主的网上纪念馆进行祭奠。
推进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只有牢牢扎紧“本手”之根,心无旁骛地去“俗手”之杂,才能水到渠成地创移风易俗的“妙手”之花。(桐城市血防站 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