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关于高质量开展桐城市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为了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缓解珍稀树种及一般树种大径级材结构性短缺,增加立木储备,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的一项国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安庆市已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政策、规程、规划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范,全椒、临泉、无为、怀宁、岳西等地已进入实施阶段,全省国家储备林建设步入快车道。
目前,我市已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笔者曾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铜仁市江口县考察学习,也深入了解怀宁、岳西、枞阳等地做法,由此形成调研报告,以期对我市高质量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有所帮助。
一、考察启示
项目基地建设是基础,林权流转是难点,资金安全是关键,产业延伸是保证。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地区均牢牢把握政策导向,项目规划多期实施;前期小切口切入,由国有平台公司直贷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实施主体在项目建设和经营期内,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用足、用活项目贷款资金。坚持让利于民,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保持一个标准,避免诸多矛盾。压实属地镇村责任,对农村集体统管山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并给予适当工作经费或股份份额,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
二、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森林质量相对较低。我市森林资源以人工纯林为主体,天然林少,人工林比重达85.45%,纯林多,混交林少,树种单一,大面积的针叶纯林和低产低效林得不到有效改造;林地产出率不高,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小,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值,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仅3.76立方米/亩,且低产低效残次林所占比例较高,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在乔木林中所占比重较大,达44%;现有林区道路、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林业科研、林木种苗、技术推广、科技和信息服务、资源与环境的监测手段落后。
林业产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效、集约化经营程度也不高,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产出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林业第一产业主要是油茶、薄壳山核桃产业,栽培面积仅11万亩,绿化苗木面积8万亩,规模还不大;第一产业中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仅几家,苗木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林下经济发展缓慢;第二产业中林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以初级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方面仅茶油等几个品种实施了精深加工,多数林产品加工还有待提
升,林产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按照“大旅游、大规模、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思路,目前第三产业中还缺少中长期规划,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三、对我市高质量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的建议
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目的是为国储材、为民储材,建设任务重、投资大、回收慢,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不断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达到“长、中、短”结合效果,避免一哄而上。要遵循生态为先、统筹发展、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建设和绿色富民相协调,进一步发挥我市资源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经济发展。
(一)开展试点建设。参照外地先进经验做法,应分多期实施,由市国有平台公司直贷建设,前期试点建设面积不宜太大。科学制定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公开、整村推进原则,各镇(街道)至少确定一个村(居)开展试点。优先流转商品林地,促进林地林木流转,加快投融资贷款、造林设计及工程项目落地。公益林林地和林木流转收储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本村公益林面积的20%,只流转收储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公益林。林地、林木权属要清晰、无纠纷,地块要相对集中成片,立地条件要相对较好。流转期限方面,应确定为30年。流转收储方式应根据《总规》和我市资源状况、地形地貌特点,结合近几年林地租价和当前木材市场价格、采伐销售成本等因素,分类确定流转收储方式。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协作的市场融资格局。如通过林银合作、政企合作等,争取资金来满足国家储备林建设需求。推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样化融资工具,采用基金、信托、证券发行等融资模式,积极筹措资金。继续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推进融资主体、融资模式等金融体制创新,探索林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准备金、林业保险制度等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完善项目利益分配和收益回报机制,提升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创收能力和现金流的循环能力,提高国家储备林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
(三)强化技术应用。国家储备林项目是森林培育中的标杆工程,要因地制宜选择林地林分,选用良种壮苗,争取实现项目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壮苗使用率100%。要根据林木种质资源条件优选乡土树种及珍稀树种,如薄壳山核桃、油茶、枫香、湿地松。在培育过程中要优化培育模式,明确培育目标、择伐树种、择伐强度、培育目标树种、补植树种和补植方式等关键指标。
(四)拓展林业产业链。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培育模式,如配套种植林下蔬菜、林下中药材及林下食用菌等,大幅改善储备林林分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同时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积极利用森林康养、森林游憩、森林碳汇等开发生态产品、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等途径实现生态补偿,走出一条绿色循环的林业发展之路。
(五)完善硬件设施。要加强林区道路建设,将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项目规划建设计划,按照标准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路网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同步规划和实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建设,配备完善的防火器材、病虫害防治设备及监控设备。引进和推广符合国家储备林建设需求、适合林区和山地的营林和采伐机械,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六)严格监督管理。建立现代工程管理制度,推进落实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管,制定相应的储备林核查办法,定期开展监测核查,强化检查指导、监测和评价,提升监管效率。灵活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分析储备林结构、资源规模、区域布局、主要树种及蓄积量等相关数据信息,做好绩效评估。还要强化目标责任制,把国家储备林的资金投入、任务完成、工作质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和督察体系,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质量差、进度慢、组织不力的,严格按相关办法进行问责。(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室 鲁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