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时间:2022-09-29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乡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全局,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容忽视。
笔者曾先后在多所乡村学校任教,多年的工作经历和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发展动力不够。城镇化发展,大批农民进城买房,进工厂打工,乡村常住人口锐减,许多村庄留下的都是老人,大量空心村庄出现,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上级部门按照统一生均经费标准,根据学校学生数,拨付办公经费,小规模学校一年的经费总额只有区区几万元,甚至还不够一户中等收入家庭的一年开支。往往开学之初,缴纳了学校办公用电用水的费用之后,经费已所剩无几。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是慎之又慎的,因为怕花钱。规模大一点的学校,经费仅仅够用。要想改善办公条件,只能靠讨要。不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足一百,开展课后服务后,教师的工作补助也严重缩水。
二是师资配备不均衡。这些年随着城镇化发展,一大批优秀乡村教师考试进城,乡村教育师资面临“失血”危机。同时学校布局调整后不少保留的村小师资不足,一人分饰多角,不少老师兼代多门学科,专业性受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师资不足还表现在大多乡村学校缺少专业的艺术类老师(如美术、舞蹈、音乐等)、信息技术类老师、心理健康老师等。综合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学生比赛成绩来看,城乡学校成绩的比差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足、工作热情不高。相较于城市老师,乡村老师的接受培训的时间和内容总是滞后。因为几乎所有的进阶培训都是先行城市试点,然后推广普及的。所以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更新升级上,乡村教师的落后,是不言自喻的。乡村教师的职称晋升难是不争的事实。受岗位限制,不少中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多年停滞,工作热情深受挫伤。
四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差。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父母为了生计,出门打工,孩子丢给老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就我所在的学校来说,留守儿童有近四分之一。他们的在家学习无人过问,自由松散。隔代教育还带给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内心孤独、自卑,成长中的困惑无处倾诉,无人疏解。学习成绩差,厌弃学习。这部分学生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的。
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要解决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发展动力不够的问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统一城乡学校财政拨款标准的基础上,对办学力量薄弱的乡村学校实施高于常规生均经费标准的拨款政策,进行补偿性投入,同时制定校园硬件定期更新换代制度,保证所有乡村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财力需求。其次,完善乡村学校的标准建设机制。完备运动场地、教师宿舍、校车等基本生活、交通设施,配齐图书、体育器材、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继续做好“智慧课堂”建设,为“互联网+教育”搭建可靠的接口和平台。
(二)要解决师资配备不均衡问题,建议政府每年招收新入职教师时,适当增加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心理健康教育类等紧缺专业教师名额,设立定向分配机制,为岗找人,专才专用,并要确保服务年限不少于五年,才可调动工作单位。同时,做好就校转化培训工作,让一些爱好艺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的非专业老师接受培训转岗任教。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三)要解决教师专业化成长不足、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建议一方面继续加强农村教师师德建设,同时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培训的时间差,让城乡教师同步接受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学习进步。在教师职称晋升上,为乡村教师争取更多的岗位比例,让更多的人安心热爱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差的问题,建议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像抓扶贫工作那样,发挥党员、离退休干部教师、社会有识之士的社会影响力,“精准帮扶”,促进转化。同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切实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就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作浅陋分析,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共同努力,让桐城教育这张名片更加靓丽。(范岗教育集团校范岗初中 李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