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征文】移风易俗让“里外”都好看
时间:2022-10-0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实所谓“移风易俗”就是要树新风、改旧俗。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旨在人们的精神有一个新的提升。破除封建迷信,改变旧的习俗,更新文明理念,使我们的生活习俗、言谈举止、人性美关系等方面跟上时代的节拍,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村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素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久前,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在方案提出的“治理目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全局高度,牵挂人民期盼,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就遏制农村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在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勤俭自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盛行,暴露出“老大难”问题。“老”在很多旧俗历时长久、在农村根深蒂固,“大”在关乎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难”在转变观念难、放下面子难。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商品化,人们对“人情”的理解逐渐变质、变味,送“人情”成了送礼的代名词,请客送礼成为了人情交往的必要手段。“人情”的往来=礼品=红包=钱的往来,而且在人家送了“人情”后,必须要还“人情”,并且还的“人情”一定不能低于人家送的“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坏、亲情的远近、朋友情的深浅都可以通过送钱的多少来判定。随着物质的丰富,有钱人的增多,请客送礼讲排场,显阔张扬屡见不鲜,且花样百出,除了红包“人情”外,小孩满月酒、老人做寿、“贺岁”人情、调离升职、升学、出国等都要摆酒请客。不去人情难却,显得不上台面。去的话又不能空手,最起码礼品一份或红包一个,否则有损颜面不懂人情。在农村,“人情”成为每家每户一项不可预测的开支。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农民为了“面子”在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往往讲排场、论风光,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这无形中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大阻力。
移风易俗,就是要撕破人们旧有“面子”,树立人们内在“里子”。移风易俗,从表面上看改变的是人们的行为习惯,但实质上改变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乡村振兴,必需正风俗。想要撑起农民的“面子”,必需要有“里子”;要让农民“面子”撑得住,“里子”就要更强大。“里子”的培育,任重而道远,只有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才能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观念。
遏制农村陋习,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风俗虽已老去,但它已内化为了我们的习惯与记忆,只有“破旧”,才能“立新”,才能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风尚涌现出来,才能让优秀文化有立足之地。不论党规党纪,还是村规民约,都必须明确红线、划清底线、严格遵守。只有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出发,入情入理、用心交流,才能让村民感受到实惠、收获到幸福,才能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移风易俗,唯有重“里子”,才会有“面子”。遏制农村陋习,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提升。我们既要为民办实事,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培育好农民的精神“里子”。通过村规民约、一约四会、新乡贤等形式,接地气、聚人气,建立规范,树立典范,引导农民养成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消费观,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观,从源头遏制农村陋习。
真正的“面子”,不是修在脸上,而是长在内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文明乡风能够让农民提高认识、切身实践;能够帮助农民既有光鲜的“面子”,更有厚实的“里子”;能够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践行者。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个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抓移风易俗,反复抓、抓反复,最终才能让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销声匿迹。因此,我们基层干部更要积极开展,认真落实,加大宣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树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风尚,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地区社会文明程度,让文明乡风吹遍乡村的各个角落。(嬉子湖镇双店村 王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