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征文】对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10-08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桐城市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但近年来发展压力加大,2021年与省十强县最后一名GDP差了近90亿元。笔者认为,桐城要得到高质量发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做文章: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切实做到“两改一为”,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我市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我市。
三、突出重点,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
无工不富,要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我市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开发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开发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市立市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一批如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的特色产业集群。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加快我市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我市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医疗器械、食品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应加大力度,招进几个50亿元以上的企业。我们虽属合肥经济圈,但合肥的经济辐射我们还很难看出。我们的邻县舒城就走在我们的前面,精卓光显舒城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超240亿元;英力股份、胜利精密电子产品为合肥联宝作配套,2021年年产值分别实现11亿元、23亿元。因此,我们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市立市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全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市,要继续锁定生态养殖、优质稻米两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农产品要向精深加工转移。要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在创业政策、投资融资、信用担保、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农民创业开绿灯、多服务,努力培养一批创业致富的农民典型。以科学严谨的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
七、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桐城市实验中学 盛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