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王少球的“养牛经”
时间:2023-02-17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近日,在吕亭镇狮山家庭林场中的牛棚里,王少球正在给牛喂食秸秆,忙而幸福着。
今年56岁的王少球是吕亭镇狮山村人,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他没有意志消沉。结合当过兽医的工作经历,他2015年开始投身肉牛养殖业,目前已建成肉牛存栏量百余头的养殖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牛倌”。养牛致富有什么诀窍?王少球认为,养牛要想成功,建议从2个方面着手节约成本:一要在饲料上省成本,二要在饲养技术不求人。
在节省饲料上,王少球是有妙招的。他家肉牛饲料的来源,一半是新鲜青草,一半是回收的稻草等农作物秸秆。王少球会算经济账:一头牛一年消耗30吨干草,120头牛一年就要销耗3600吨干草。如果从市场上采购,每吨价格150元,仅此项支出就有40余万元。在好友、种粮大户徐文兵的牵线下,周边种粮大户共3000亩的稻田秸秆全部交由王少球处置,王少球仅花费人工组织收储约10多万元,就省下了20多万元支出。王少秋说,和老徐等人合作,实现了种植户、养殖户和环境保护三赢。
凡是吃过王少球家牛肉的人,都说老王家的牛肉肉质更香更有嚼劲,每斤卖50多元都不嫌贵。这是因为王少球坚持发展生态立体养殖。狮山家庭林场四面环山,面积1000余亩,区域空间相对封闭。每年3月至10月,老王每天都把牛赶到林场中放养,这为老王又节省了一笔饲料支出,同时“运动”牛更美味,在价格上也卖得高。此外,他还种植了千亩油茶,牛粪成了有机肥料,因此增收7万元。
王少球坚持自立更生,有空就前往别处参观学习,更系统地掌握养牛技术,对于肉牛的常见病和繁育,他能轻松应对。他家养牛场从一开始的30多头牛发展到目前存栏100多头牛,全是靠自繁自育实现的。
按照惯例,农历腊月是王少球家肉牛出栏的时节。2023年年初他家共宰杀30多头牛,收入达35万余元。由于养牛场规模逐年扩大,他不仅富了自己家,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富裕,他每年支付给务工村民的工资,就达20余万元。
创业路上的王少球,找准了方向,发展信心更加坚定。他说,干好自己的事,尽力带动乡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