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桐城新闻网 >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桐城市政协:阐发“礼让”美德 服务基层治理
——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桐城实践
时间:2024-11-01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
近年来,桐城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致力打造“桐协商”品牌,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为抓手,开展“两商衔接”,服务基层治理,推动政协事业创新发展。三年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共开展“桐协商”270余次,助力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2022年9月,省政协主席唐良智来桐调研“六尺巷”委员工作室,对该工作室“运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有效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0月,安庆市政协首次“两室建设”及“两商衔接”工作现场会暨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桐召开。
打造平台载体,阵地建在基层
桐城市政协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搭建政协在基层开展协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履职平台,推动“两商衔接”,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协商阵地共建。桐城市政协整合政协组织和基层组织资源,按照“六有”标准、“规范、扩面、提质”原则和“四站”目标要求,持续推进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社情民意信息站、协商议事厅“三位一体”建设,目前已建成“两室”47个,覆盖全市各区域、各界别,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通过进驻“两室”履职,准确了解掌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提案、建议案、调研视察、社情民意等形式,及时把群众呼声和利益诉求、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等向市委、市政府反馈,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治理资源共享。桐城市政协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政协的“专”与基层的“实”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发挥不同区域、不同党派、不同行业委员的专业特长优势,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协商工作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基层干部熟悉情况、贴近群众的长处,起到“1+1>2”的效果,既解决政协基层人员力量薄弱问题,又增强基层组织用协商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主体共商。桐城市政协按照委员工作室“扩面”要求,探索“党委牵头、政协搭台、委员报到、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1+4+X”协商主体模式(“1”为基层党组织,“4”为政协委员、村(社区)干部、党政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等协商会参与主体,“X”为利益相关者),促进政协协商与“村民议事”、村(社区)民代表会议等各类议事平台有机衔接,共商共促基层治理,营造开放式、包容性的一线协商场景,真正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办”。
回应群众关切,协商贴近一线
桐城市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以“三位一体”建设为载体,让全体政协委员走进基层、融入群众,协商履职在基层、服务群众在基层、提升本领在基层,有效延伸政协工作触角,加强基层政协工作力量,探索出一条有效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精选协商选题。聚焦经济发展一线,桐城经开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充分利用经开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优势,加强社情民意收集,助力园区治理提升,通过专题协商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社会治理一线,六尺巷委员工作室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对文昌街道城建公司商住楼广告牌安装这一矛盾纠纷制定调解方案,促成一楼商户与二楼住户达成和解,并成为“好邻居”。聚焦乡村振兴一线,唐湾、黄甲镇、龙眠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围绕“壮大山区有机锌米产业”“解决向阳村菌棒厂用地问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开展专题协商,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协商形式。桐城市政协依托“两室”平台,组织委员采取现场协商、微协商、线上协商等多种形式,寓协商于服务之中,让问题在协商中解决、民心在协商中凝聚。建立多级联动网络,对于协商的问题,镇(街道)、村(社区)能够解决的,借助政协平台帮助解决;对镇(街道)、村(社区)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利用政协优势,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以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进行反映。
培育协商文化。政协协商文化是政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求礼让、以和为贵”“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一脉相承。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深入学习协商民主理论,强化协商意识,着眼基层治理实际,将协商理念和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培育政协协商文化作为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全市“两室”中推广、应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运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以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和为贵精神感化人、以知进退境界引导人,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提升履职实效,机制彰显活力
注重建立机制。桐城市政协结合基层实际,制定“两室”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履职要求、人员信息、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流程图、活动纪实本等模板范本,做到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研究制定《政协桐城市委员会委员工作室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激发政协委员工作积极性,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定《关于调整“全员入室、委组共建”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推动委员在界别、到基层“双线”履职,提升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建设质效。
注重履职质量。今年以来,桐城市政协通过“三位一体”建设平台,共收集社情民意191篇,刊登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28篇,安庆市级采用7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推动特色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合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建议》等得到安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及高度肯定。开设“委员送科普”“委员讲坛”等委员履职平台,为群众送上科技、法律、政策等,把为民代言、为民立言与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理实事55件。
注重品牌打造。桐城市政协始终注重“两室”特色化建设,结合桐城文化、产业特色、区位优势,成功打造“宜协商”“桐协商”地方品牌。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江淮时报、省政协网等多次报道桐城市“两室建设”和“两商衔接”改革成效,人民日报“政协江淮行”栏目对桐城农业界别委员活动室引领富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给予高度评价;安徽日报客户端报道推荐桐城市政协“两室”共建创新举措,安徽新闻联播聚焦桐城市政协“三心”工作法,播发龙腾街道和“六尺巷”委员工作室谋发展惠民生成果。2023年,在安徽省政协“委员工作室巡礼”活动中,桐城市“六尺巷”委员工作室再展风采,“宜协商”“桐协商”品牌得到广泛宣传。 (程曙 李玮逸)